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很容易读,主要是用语接地气、充满了生活气息。全书主要就是以叙述的方式展开,正面描写非常之少,所有人物的弧光都是从剧情的发展,以及人物自身的内在逻辑的驱动中体现出来的。看完这本书,我觉得可能当代文学更适合我的确乎是这种雅俗共赏的类型,至于那些早期的小说,动辄两三大段的外貌描写一类,现在实在是读不动了。

整部书是从一个简单的内核发生出来的:人与人之间,无论是朋友、夫妻或是父子,总分说得着说不着。说得着的就看着顺眼,能交心;说不着的感情弱,没意思。不过,两个人说不说得着,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,有的人兴许把能说的都说了,就说不着了。这本书里的几次出轨情节都是建立在此之上的,跟自己的配偶说不上话,跟别人说得上,于是便变了心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人际关系的维持实在是困难,而且有时候不是有意愿改善就能改善,说不上话真就是两人不对付,可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。

于是这本书里每个人都有个动机,就是找能说上话的人。找不到,内心就感到孤独。有一种观点认为,跟上帝对话可以以宗教的信仰填补孤独,而如果是生活在信仰的存在本不多的社会,则这种孤独很难避免,这也能解释最近这些年基督教地下教会在农村留守群体中的发展。而且信上帝和信人,本质上也许没什么不同。这本书里,要是有个能说得上话的朋友,就什么事都可以掏心窝子出来商量,实际上和上帝的忏悔室有一些相似的作用。杨百顺遇着老詹,就觉得自己信的不是上帝,而是老詹。

看完这书也算是悟出了个道理,说不说得着很受偶然因素的影响,如果说不着,强行去改变自己来迎合总是没什么意义。牛爱国这个人为了挽回自己出轨的妻子,变着话题找话头,各种方式献殷勤,他的妻子倒是会感激,但到最后还是说不上话。看到这个人物的遭遇,我是万分同情。的确如某些网友所说,成年人之间不谈改变,只谈适不适合。

看这书脑海里不时冒出来的一个想法,就是如果是有了网络的现在,刘震云会怎么写。如今互联网的存在,是否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说得上话的交心朋友?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现在,也许有一天我们自己就能造一个自己的知己出来。


created on 2024-03-16

返回索引